位于大东坝镇的横樟村,因村口有庙,庙边曾有棵古老的大樟树,枝干横伸路外,村名由此而来。如要造访横樟村,宜走港玉线,在蛤湖村口外1公里处过溪跨桥北折,沿着傍横樟源的那条2.5公里许的通村康庄路,终点便是横樟村。
.jpg)
横樟有人口850余,田315亩,山场12000亩,产松、樟、竹和杂木。外出务工者多,以做松脂为主,留守村民年种香菇40余万袋。横樟过去曾是县城通往龙泉这条著名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村居。出县城南门,经市口、小竹溪、大岭头,越横樟岭、曹竹岭,转安岱后,而后便可入龙泉。横樟岭长1.5公里,路宽2米许,为均匀坑石砌成的通衢大道。当年路旁古松成荫,每当夏日,行人至此,随便挑个树荫便可坐下歇力。



传说早年做路,在土名唤“木水渊”的地方,青藤密布,头一日劈断了,次日却见它们又自行连接;头一日挖土成路了,次日却见被挖之土已然回填,可见“龙脉”很旺。后来杀白狗以血祭之,路始成。

整个村庄坐落在横樟源的两旁,溪水如镜,溪石如洗,村庄的溪流大体呈现一个人字形,整个村貌古朴自然。村中古民居数量较多,至今保存完好。

村正中的包氏宗祠建于嘉庆七年(1802),为县级文保点
.jpg)
宗祠坐东朝西,大门正对古官道,右首立有《永禁碑》,
内容为除每月的初二、十六外,不许强丐强讨。
由此碑推想,当年的横樟应属富庶之地,故而为强丐所钟情看好。
由南侧门进,上下两堂,气魄恢宏,保护完好,修葺一新。

包氏一族推包拯孙—包仁公,宗祠上堂挂包拯第六代孙包通直公之像。堂上有匾额多块,楹联多副,如“翰墨流芳”,如“两代翰林芳名播于凤阁,四代进士雅望溯自蟾湖”、“睦族无他方常念一脉,传家有大道不外耕读两途”等,书法力道上乘,内涵寓意丰富,彰显出 包氏宗祠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味。当今包氏后人有说横樟村曾一年出现过18顶戴(秀才以上),可见耕读之风之盛。

横樟村民都有了老屋的保护意识,横樟村被列为文化古村落,一些明清时期的老屋都得到了保护、修缮,每年正月横樟包氏都要在祠堂中祭拜祖先,各地宗亲都能相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族的血亲在中国社会中,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凝聚力量,每一华人都能认祖归宗,意识到根在中国,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