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肇始于南朝,形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和元,衰落于晚明和清,复兴和中兴于当代,其窑系是我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场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窑系,可视为中国历代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在中国陶瓷史上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先后8次到龙泉大窑等地考察古窑址的“中国陶瓷之父”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陶瓷史上—明珠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冰。釉面显露纹片,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龙泉窑正色。粉青、梅子青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
宋室南迁后,士大夫云集杭州,出现了偏安的表面繁华,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并且驰誉全球。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遗址就有500多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9月至今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龙泉市博物馆等联合对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通过此次发掘,人们发现,明代龙泉窑依然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和相当高的烧造水平,由此可以确定,明代是龙泉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美纶美奂誉天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清末到建国初期,龙泉窑几近断烧。1957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要恢复全国五大历史名窑的生产,强调要优先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生产。随后,浙江省专门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组成阵容强大的科研班子,对龙泉青瓷进行了恢复工作,从而使历数百年衰微、濒于失传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得以复苏,并很快走上发展创新之路,产品重新打入国际市场。50年来,龙泉青瓷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断发扬光大,科技研究、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进步,呈现了又一个高峰期。如今,这朵世界陶瓷艺林中的奇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今的龙泉青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情景交融。
当代青瓷泰斗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继承了龙泉青瓷哥窑、弟窑的技艺特点及开片绝技,其作品做工精细。他将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与美术装饰相结合,以釉、胎的特性和美术纹样体现了产品的自然美,使龙泉青瓷这一古老艺术得以发展。他的多件作品被美国白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和中国工艺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毛正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作品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造型简洁大方,粉青、梅子青釉层丰满、细腻、滋润如玉,创当代青瓷最高境界。哥窑象形开片千奇百态,既像非像,别具一格。夏侯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其作品线条简练,优雅大气,整体造型巧妙,强调局部图案装饰效果。另其作品精细的刻画又融合在简练而明快的现代造型里,使龙泉青瓷在继承了前人古朴凝重的风格基础上向隽永精巧的现代艺术延伸,广为陶瓷爱好者及收藏家的青睐和珍藏。
另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绍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卢伟孙、陈爱明、徐定昌、徐凌等创作的艺术精品均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均有不俗的表现。
这几年国内古陶瓷市场很沉寂,就连一向被看好的明清官窑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市场价位。但龙泉青瓷却如一匹“黑马”,给陶瓷市场带来莫大的希望。
业内人士指出,青瓷是世界上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而且烧造工艺多样、造型优美,对陶瓷史的发展贡献极大。龙泉青瓷烧制时间长达1600余年,仅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时期,就达500余年,青瓷精品迭出,值得收藏家关注。